363在爱情里代表什么意思 363代表什么意思( 二 )


刘裕非常宠爱第五子刘义恭(413年-465年),经常把年幼的义恭带在身边 。刘裕生活比较节俭,平时和家人吃饭,盏盘不超过五个,唯独对义恭不加限制,要什么给什么,摆得盏盘数不清 。有的没怎么吃就扔了,浪费得不像话,刘裕却从不节制,以致养成了骄奢之性 。偏偏刘裕从不当回事,以为孩子还小,长大了自然会改 。
改变性格习惯谈何容易?譬如小树长歪了,要费多少时间、多少心力才能改正过来 。刘裕自己没有教育好,也没有给义恭挑选道德上过得硬的老师,义恭长大后不成器是必然 。义恭18岁时,比其大哥刘义符不遑多让,挥霍、赏赐、浪费,完全丢掉了刘裕节俭的美德 。而且年纪轻轻一个孩子,已经任性地娶了好几房妻妾 。三哥宋文帝刘义隆看不过去,批评他说:“进德修业,未有可称,吾所以恨之而不能已已者也 。”(《宋书》)又反复告诫他不要过于放纵欲望,尤其是花钱、娶妾之事必须有所限制 。
只是此时再劝,为时晚矣 。义恭成年后一无所长,不被兄弟、子侄们看重 。宋孝武帝刘骏(宋文帝之子、义恭之侄)举兵夺皇位,义恭虽立了大功,还被拜为太傅,但孝武帝父子内心对他充满了猜忌和鄙夷 。后来孝武帝死、前废帝即位,荒悖的前废帝杀了叔祖父刘义恭,“挑取眼精,以蜜渍之,以为鬼目粽 。”酿成一幕宗室相杀的惨剧 。
排斥文化 粗鄙无文
除去家教领域本身的因素,刘裕对文化的天然排斥,也是导致诸子粗鄙无行的原因之一 。
所谓文化,不仅是吟诗作赋,广义上讲包含了道德、哲学、教育等诸多领域 。当东晋向南朝嬗变时,文化正处于一个急剧衰退期 。士族阶层在当时是文化的代言人,但这个阶层在两晋时逐渐腐化堕落,失去了政治、军事上的地位,被逐渐崛起的寒门人士取代 。
所谓的寒人,既包括有一定文化水平但门第不高的一般庶族,也包括凭军功起家的军人,刘裕就是后者的代表 。这类人的标志性特点是:自己粗鄙无文,同时鄙视有文化的士族 。
刘裕是个典型大老粗,写字非常难看 。当小官时无所谓,掌握大权后需要亲笔给部下写批示,不能总是写得小鸡啄米一样,刘裕的头号幕僚刘穆之想了个办法,让他写大字,越大越好,一张纸往往只写六七个字就满了 。刘穆之说:“大既足有所包,且其势亦美 。”写出来居然效果还不错,颇有帝王的霸气 。这些小伎俩对提升刘裕的文化水平无甚裨益,刘裕称帝后,没有像明太祖朱元璋一样恶补文化知识,一者时间太短,当了两三年皇帝就去世了;二者他确实对学习文化知识没有什么动力 。
最恶劣的是,刘裕对当时的高门士族进行了残酷的杀戮 。太原王氏的代表人物王愉、王绥父子,陈郡谢氏的代表人谢混(东晋名臣谢安之孙),以及刁逵、殷仲文、郗僧施等著名士族,都被刘裕以各种借口杀死,其中包括刘裕的创业助手刘毅 。此人雅好文士、颇涉典籍,虽也是寒门军人出身,但个人气质与刘裕截然相反 。两人后来反目成仇,刘毅起兵叛乱后败死 。
如此大环境下,士族们要么远离政治中心,要么转变身份去当武将,刘裕家族周边自然不会有什么出名的文士,正规的辅佐、教育自然无从谈起 。相反,大量文化修养不高、喜欢乘险取利的小人簇拥在刘氏诸子周围,加剧了刘氏诸子个人品质的败坏 。

363在爱情里代表什么意思  363代表什么意思

文章插图
《宋书·文帝纪》
不过,刘裕第三子刘义隆是个例外,他出镇荆州之时,身边的辅佐之臣如王华、王昙首都是杰出的士族子弟,刘义隆能形成健全的人格、端方的品格,并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学修养,这两位佐臣功莫大焉 。王华、王昙首都是东晋名臣王导的后人,一等一的高门大族,但他们目睹晋末险恶的局面,明智地放弃平流进取、坐致公卿的士族成长之路,转而投身素为士族鄙视的军旅,以求取政治上的进步,其士族标签的淡化使得他们逃过了刘裕的屠刀 。刘裕自己也没想到,自己的一念之仁,竟为儿子带来了绝好的教育 。
刘裕其他几个儿子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。刘裕第六子刘义宣,生来舌短,说话都不利索,一直不被父亲、哥哥看重 。后来出镇荆州,身边一群寒门人士怂恿发动叛乱,推翻新即位的孝武帝刘骏 。刘义宣架不住他们一顿撺掇,反正刘骏也是武力夺位,人家能我为何不能?于是草率地举兵造反,最终因为名分不正、准备不足被消灭 。
刘裕生了七个儿子,长子义符、次子义真皆因行为不端被大臣废杀,三子义隆被儿子弑杀,四子刘义康被义隆猜忌赐死,五子义恭被侄孙杀害,六子义宣造反被杀,七子义季滥饮无度身患重病,加之备受三哥义隆猜忌,33岁便去世了,兄弟七人无一善终,令人叹息 。酿成这样的悲剧固然有许多原因,但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。雄武绝世、气吞万里的宋武帝刘裕泉下有知,不知道会不会后悔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