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的养生食物及传统习俗( 二 )


9、吃青团
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,是清明节最有节日特色的食品 。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,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,然后做成团子,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,所以取名青团 。
10、儿女亲家互送麻糍
在浙江部分地区,至今还保留着儿女亲家互送麻糍的习俗 。在古代,男女联姻后,往往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正式嫁娶,也是为了便于双方互相考察,毕竟结婚是人生的大事 。儿女亲家互送麻糍,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种礼仪,男方一般在清明节前给女方送去麻糍,意思就是下一个清明节前就要来迎娶新媳妇过门了 。等女儿出嫁后,女方家的父母,又要在清明节前给男方家送去麻糍,意思是祝福小两口日子过得糯滋滋、甜丝丝,幸福美满 。
清明节气的农谚
(1)清明不拆絮,到老没成器 。
寓意:到了清明,春这个季节已经过了大半,夏天在逐渐地到来,棉被、棉衣裤需要拆洗了,让太阳晒掉里面一个冬天的阴气 。春天是个很让人困顿的季节,很容易使人养成娇惰的性情,这些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“宴安鸡毒”,不振作起来是成不了大器的,到老也没什么出息 。
(2)清明不带柳,来生变黄狗 。
寓意:到了清明这一天,人人都会佩戴新折的柳条出门路青、扫墓 。
妇女们会把这些柳条插在头发上,而男人们又总是把柳条戴在衣襟上或做成柳圈戴在头上 。唐玄宗曾经说过,这一天戴柳“可免31毒” 。这个谚语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没有一个人不佩戴柳条的,因为不佩戴,来生是要变成黄狗的,很戏谑地说明了事实 。
(3)清明不戴柳,红颜成皓首 。
寓意:清明这一天,谁要是不戴柳的话,小孩子也会变成老人了 。如在清人顾铁卿的《清嘉录》卷三,“三月,擂杨柳”条目下,这条谚语被增加了一个字,成了“清明不戴杨柳,红颜成皓首” 。
(4)清明断雪,谷雨断霜 。
寓意:徐光启说道,二月最怕夜雨,如果晚上是晴的,即使雨多,也没有什么妨碍,如果有十个夜晚以上下雨,乡下人都会叫苦连天了 。初四下雨,叫做春水 。初八前后,一定有风雨 。因此他引用了这条谚语,意在说明天气的自然规律,天气是逐渐暖和起来了 。
(5)清明无雨少黄梅 。
寓意:如果清明的前一天寒食的时候下雨,那么“必多梅雨”;如果清明那天没下雨,则“少梅雨” 。这是农民们熟悉的一个气象谚语 。
(6)清明螺,抵只鹅 。
寓意:螺蜘是随着季节而长大的,到了清明是最肥的时候 。并不是说真的与鹅一般大,只是个比喻而已 。要做一下说明的是,这里的“螺”,不是田螺,是螺蜘 。
(7)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 。
寓意:清明时节,气温回升较快,降雨较为充沛,正是栽种树苗的好时候 。在我国,一直就有清明植树的传统习俗 。
(8)清明起尘,黄土埋人 。
寓意:清明时节,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气温回升快而干燥多风,常常出现沙尘天气 。黄沙扑面袭来,人们都不敢睁开眼睛 。
(9)雨打清明前,春雨定频繁 。
寓意:如果清明前降雨较多,那么清明之后降雨会非常频繁 。
(10)清明种瓜,船装车拉 。
寓意:清明之时,要抓住好时机栽种瓜苗,科学管理,到收获的季节,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,能将车船装得满满当当 。


推荐阅读